“骨不连”可能导致肢体畸形 骨折后的恢复性锻炼很重要

2017年11月03日13:21  来源:人民网-科普中国
 

“骨不连”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很陌生,对于它的发生原因和解决办法,大多数人也都不甚了解。那么,“骨不连”到底是什么?它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又应该通过怎样的手段解决呢?

点击下载本组图片

2017年8月11日,安徽淮南市红十字会对青年学生志愿者进行骨折包扎应急救护技能培训(陈彬/人民图片)

(声明:凡带有“人民图片”字样图片,系版权图片,受法律保护,使用(含转载)需付费,欢迎致电购买: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骨不连”是一种什么样的症状?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人骨折后,大约有10%~15%的概率会发生“骨不连”,即骨折后未能形成骨连接,愈合过程就停止了。“骨不连”不但不好治,还会给病人带来巨大痛苦,例如肢体畸形与肌肉萎缩,骨端移动时产生疼痛感,以及丧失负重功能等,使病人无法正常生活,甚至导致终身残疾。据报道,美国每年平均500万例骨折病例中,就有十分之一的患者最终发展成“骨不连”。医学界当前公认肥胖、糖尿病、吸烟及骨质疏松是引起“骨不连”的原因,也就是说,上述人群是出现“骨不连”的高危人群。

合理有效的恢复性锻炼能够避免“骨不连”症状的出现

既然骨折之后有患“骨不连”的风险,那么合理有效地治疗骨折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据《大连日报》报道,骨折患者在休息1~2周形成新骨后,可以通过运动来恢复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弹性和韧性,因此,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是绝对不行的,那样会导致关节僵硬等问题,甚至会引发卧床并发症。所以,在骨折后根据伤情尽早进行恢复性锻炼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这些恢复性锻炼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过度锻炼和缺乏锻炼都可能延缓恢复时间,甚至造成“骨不连”,影响生活质量。

如何有效治疗“骨不连”?

如果不幸患上了“骨不连”,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重新建立骨连接。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般而言,在“骨不连”、骨修复手术中,对于受损部位的骨头填充,目前通行两种方法:一是从患者身上削下一块相似的骨头,填充到受损部位;二是进行体外培养,就是从患者身上取一小块骨头,再在骨头内注入干细胞进行培养,成功后再重新植入受损部位。(赵晨龙)

本文由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骨显微外科主任医师黄建新进行科学性把关。 

(责编:方正、张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