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驕陽似火,很多人在這時身體都會出現中暑現象。其實除了身體中暑外,炎熱的環境也會使人的心理產生變化,出現“情緒中暑”。那麼,到底什麼是“情緒中暑”?它有哪些特征?我們又該如何遠離“情緒中暑”?
點擊下載本組圖片
23日,由於持續高溫,浙江省杭州市一超市內出現了大批前來納涼避暑的民眾。(許康平/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杭州市第七醫院情感障礙科主任譚忠林告訴《錢江晚報》記者,當氣溫超過35℃、日照超過12小時、濕度高於80%時,氣象條件對人體下丘腦的情緒調節中樞影響明顯增強,人們會在情緒、心境和行為等方面出現異常,容易情緒失控,甚至會頻繁與人發生摩擦及爭執,這就是“情緒中暑”,醫學上稱為“夏季情感障礙”綜合症。
《銀川晚報》介紹了人“情緒中暑”的常見臨床表現:
1、情緒不穩定、心煩意亂、易沖動、常因為小事發脾氣。
2、頭腦混沌、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安心思考問題、記憶力下降、常丟三落四。
3、情緒低落,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常出現悲傷、抑郁情緒。
4、思維紊亂、行為異常、常會固執地重復某些行為,如反復洗澡、洗臉等。
5、身體不適、頭痛、乏力、嘔吐及低熱,嚴重者可出現昏厥。
天氣炎熱是造成“情緒中暑”的關鍵誘因。中國江蘇網提到,心理學專家認為,當氣溫上升幅度較大或持續高溫天氣時,人的內分泌系統可能會出現紊亂、電解質代謝可能會出現異常,加之睡眠、飲食減少和出汗增多等因素,導致人的情緒、心理和行為出現反常表現,進而誘發“情緒中暑”。
《生命時報》提到,要想防止“情緒中暑”,就要學會通過自我調節來給情緒“消暑”。首先,人們需要找到真正的壓力源並解決問題﹔其次,學習平復心情的方法,比如轉移注意力、深呼吸、冥想,還可以找朋友傾訴,以此轉移負面情緒。
紅網建議,防止“情緒中暑”還應順應夏季晝長夜短的特點,調整起居時間,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同時增加午休時間,保証睡眠充足,防止過度疲勞﹔平衡膳食,以清淡為主,少食油膩食物。
另外,北方網提醒,如果“情緒中暑”症狀較為嚴重,應及時接受心理醫生的輔導,避免“中暑”狀況持續時間過長。(成子良)
本文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304)醫院八一大樓門診部主任彭國球進行科學性把關,目前研究的領域為:健康養生、臨床醫學類、心理醫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