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地機器人、導診機器人、無人機“快遞小哥”……這些曾經不可想象的科技產品如今在各行各業“大顯身手”,給居民生活帶來了便利,垃圾桶也隨著時代的變遷“改頭換面”。以往,街道垃圾桶擺放亂、異味重,讓人避而遠之,而智能垃圾桶的出現,有效緩解了垃圾成堆的亂象,使原本臟亂的街道變得整潔干淨。
2017年2月21日,安徽合肥某小區的智能垃圾分類設備,共設置了紙張、金屬、塑料、玻璃四個垃圾箱。(葛慶釗/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3647或021-63519288。)
據《合肥晚報》報道,近日,合肥一社區大院內出現了一排智能分類垃圾處理機。居民在投放垃圾時,垃圾處理機可將相關數據上傳至雲平台,供科技人員分析數據。由於配備了稱重設備,垃圾處理機可以記錄社區居民的投放習慣,統計投放高峰時段,以此來合理安排清理時間,讓垃圾不至於由於堆積過多而發出異味。
據四川新聞網介紹,這個垃圾處理系統將為居民建立對應的智能卡片,居民在投放垃圾時,通過卡片掃描打開分別為紙張、塑料、金屬和玻璃等分類的回收箱體,箱體對垃圾進行稱重后其蓋子會自動關閉﹔居民在正確投放垃圾后,其智能卡會自動進行積分,通過積分居民可換取生活用品,此種方式可以鼓勵人們分類投放垃圾的積極性。
據《人民日報》報道,相比於生活垃圾總量,有害垃圾並不多,但其危害不容小覷。有害垃圾若得不到有效處置,無疑會成為潛在的“環境炸彈”。另外,許多有害垃圾都可以被再次利用,比如廢舊電池如果處理得當,可以從中回收鋅、二氧化錳等多種物質。
浙江在線提到,有些居民習慣將垃圾隨手丟棄,使垃圾不能分類入桶,甚至垃圾桶內堆滿非生活垃圾。而此智能分類垃圾桶不僅能提高小區垃圾分類的正確率,還能引導更多居民養成垃圾分類投放的好習慣。(顏璐璐)
本文由中科院物理所副研究員羅會仟進行科學性把關,目前研究的領域為超導、電子、電磁、半導體、自動化、中子散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