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消息,8月8日21時19分,四川省阿壩州九寨溝縣(北緯33.2度,東經103.82度)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20公裡。在歷史的長河中,人們認識地震的過程伴隨著豐富的想象和科學的探索。有人說,地球表面的岩石圈像打碎了仍連在一起的雞蛋殼,邊界處極不穩定。讓人望而生畏的地震就是這樣來的嗎?
2017年8月9日,武警四川省總隊阿壩州支隊救援現場。
(李陶、鄭磊/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科技日報》介紹,12世紀,日本古歷書上有所謂“地震虫”的描述﹔1710年,日本有書談及地震是因為地下俯臥著一條大鯰魚,這與我國古代傳說地震是鱉魚翻身如出一轍。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人們對地球有了新的認識。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6大板塊拼合而成的,好像打碎了仍連在一起的雞蛋殼,板塊邊界不穩定,板塊運動有拉張、走滑和擠壓,造成能量釋放,形成地震和火山噴發,據統計,全球有85%的地震發生在板塊邊界上,說明板塊運動過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劉靜在接受《科技日報》的採訪時介紹,地震震中集中分布的地區,且呈有規律的帶狀,叫做地震帶。從世界范圍看,地震活動帶和火山活動帶大體一致,主要集中在地殼強烈活動的地帶。
據新華網報道,地質學研究表明,世界上共有3個主要的地震帶,分別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和海嶺地震帶。其中,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從印度尼西亞開始,經中南半島西部和中國的雲、貴、川、青、藏等省份,以及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國家,直到地中海北岸,而且還延伸到大西洋上的亞速爾群島。
據央視網報道,中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較為活躍。目前,中國發生的6級以上地震遍布除浙江兩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楊新)
本文由中國科學傳播研究所副研究員卜勇進行科學性把關,其主要研究領域為環保、水利、氣象、地質、健康、人工智能腦科學與認知科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