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冬季,一波一波的寒潮正在襲來,天氣預報中常常會提醒人們預防寒潮,人們也換上了厚衣服准備應對大幅度降溫的天氣。那麼,寒潮究竟是什麼?寒潮來臨時人們又該如何應對?
寒冷天氣下生活的人們(圖片來源:東方IC)
寒潮是冬季的一種災害性天氣,人們習慣將其稱為寒流。據中國新聞網報道,所謂寒潮,是指來自高緯度地區的寒冷空氣在特定的天氣形勢下迅速加強並向中低緯度地區侵入,給沿途地區帶來劇烈降溫、大風和雨雪等天氣,當這種冷空氣達到一定標准時就會被稱為寒潮。在我國,北方地區採用的寒潮標准是24小時降溫10℃以上或48小時降溫12℃以上,同時最低氣溫低於4℃﹔南方採用的寒潮標准是24小時降溫8℃以上或48小時降溫10℃以上,同時最低氣溫低於5℃。另外,寒潮是一種大范圍的天氣過程,在全國各地都有可能發生,可以引發霜凍、凍害等多種自然災害。
那麼,人們應該怎樣做好寒潮的預防工作呢?中央氣象台天氣預報室工程師陶亦為在接受新華網採訪時表示,在農業方面,寒潮來臨前,北方地區在設施農業和畜牧業方面要做好棚舍加固和保溫工作,若遇降雪,應及時清除農業設施的積雪,減輕不利影響﹔在交通出行方面,雨雪天氣會導致道路結冰以及引起路面濕滑,因此人們駕駛汽車時需注意減速慢行,盡量減少騎車出行,在出門時最好穿上防滑鞋。
另外,人民網福建頻道提醒,寒潮來臨前后,人們要注意添衣保暖、預防感冒,特別是有關節疼痛、心血管病的人,更要注意做好自身保暖工作﹔門窗、圍板、棚架、臨時搭建物等建筑物要做好固定工作,妥善安置易受寒潮影響的室外物品﹔隨時留意寒潮、降溫等最新消息,以便採取進一步的防御措施。(劉鑫)
本文由北京市氣象台首席預報員張琳娜進行科學性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