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過“人日” 為何要吃七寶羹?

2018年02月22日11:12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這兩句詩寫的正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人日”。“人日”即農歷正月初七,據中國文明網報道,傳說這天是人類的誕辰日,即人的生日,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人日”的傳統由來已久,很多人會在這一天吃“七寶羹”。那麼,這“七寶羹”是什麼?為什麼要在“人日”這天要吃七寶羹?這天還有哪些習俗呢?

點擊下載本組圖片

2018年2月3日晚,上海市豫園新春民俗藝術燈會1日亮燈后的首個雙休日,眾多游客慕名前來賞燈游玩。(海新/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中國新聞網報道稱,“人日”的來歷與傳說中女媧每日造一生物的故事有關。據《北史魏收傳》,晉朝議郎董勛《答問禮俗》雲:“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還有補充的說法:初八是谷日,初九是天日,初十是地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后開始重視。

那麼,過“人日”到底有什麼習俗呢?據新華網報道,南朝的梁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了兩漢魏晉時代江南民眾在“人日”的習俗:“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羮,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意思是說,人們在初七要吃七種菜的菜羹。除了食菜羹之外,古時還有登山、飲酒、求子、吃煎餅、吃生魚片、吃面條等“人日”風俗。

在諸多“人日”風俗之中,最為傳統的活動之一就是吃七寶羹。七寶羹就是用七種菜做成的羹,但並沒有固定的菜單。那麼,為何要在過“人日”時吃七寶羹呢?一則是取吉兆,二則是利於身體健康。

據新華社報道稱,“羹”與“更”諧音,取更新之意,有求吉納祥的美好象征。除此之外,七寶羹選用的每種食材也各有寓意,但各地物產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別。《南方日報》介紹到,所謂七寶羹,包括芹菜(“芹”諧音“勤”,指勤勞)、蒜(諧音“算”,指精打細算)、蔥(諧音“聰”,指聰慧)、芫荽(香菜,“芫”諧音“緣”,指緣分)、韭菜(“韭”諧“久”,指長長久久)、生菜(諧音“生財”,亦指生生猛猛)等。其實從中醫角度來說,這些蔬菜也很利於養生。在吃多了大魚大肉后,來一份七寶羹中和腸胃消積化食是非常必要的。《齊魯晚報》報道稱,七寶羹軟甜香焾,菜味雋永,是春日的健康“綠色”湯品。

那麼,這美味健康的七寶羹應該如何烹制呢?《齊魯晚報》介紹了一種七寶羹的烹制方法:

材料:芥菜、芹菜、百合各100克、韭菜、蔥、大蒜、芫荽各50克,生姜3片。

烹制:各蔬菜分別洗淨,切碎狀﹔在鐵鑊中加入清水1000毫升(約4碗量),武火滾沸,下適量生油,下芥菜、百合滾沸﹔改中火片刻,下芹菜、韭菜片刻,至熟,推入濕稀馬蹄粉芡后,再下大蔥、大蒜、芫荽稍滾沸,調入適量食鹽便可。此量可供3至4人用。(丁佳琪)

本文由中國科學傳播研究所副研究員卜勇進行科學性把關。

卜勇,中國科學傳播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理學學士,中國科學院認知科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博士后。目前其主要研究領域為健康、環保、水利、節能、氣象、人工智能、腦科學與認知科學等。

(責編:於露、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