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季,在戶外偶遇蜜蜂、馬蜂等蜂類,人們總是避之不及,唯恐被蜂蜇到。網上有傳言稱,雖然蜂有可能蜇人,但進攻一次后就會死亡。這一傳聞究竟是真是假?央視《是真的嗎》記者來到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求証。
經過專家的允許,並在專家的建議和實驗員的協助下,記者開始本次實驗。實驗選取了一件對蜜蜂刺激較為強烈的黃色布料作為蜇刺物,並用鑷子夾著蜜蜂,讓它在衣服表面或皮膚表面刺蜇。
蜜蜂被鑷子的擠壓以及黃顏色的刺激激怒,將蜂針扎入衣料中。此時它並沒有著急離開,不停地在原地打轉。它這究竟是要做什麼呢?正在記者疑惑之時,隻見蜜蜂一個掙脫,飛離了衣物。而后記者發現,蜜蜂並沒有全身而退,而是將蜂針與一部分身體留在了衣物表面。據專家說明,失去蜂針的蜜蜂很快就會死亡。之所以蜜蜂隻能蜇人一次,其秘密就藏在它的蜂針上。
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教授李建科解釋:“蜜蜂之所以蜇人一次就死,就是因為蜜蜂的蜇刺上有倒鉤,蜇人以后,在拔出蜇針的同時,蜇針上的倒鉤連同它的毒囊和一部分腸子被鉤出,腸斷致使消化系統被破壞,所以它在蜇人后不久就會死亡。”
是不是所有蜂類的蜂針上都帶有倒鉤,因而隻能蜇人一次呢?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副研究員姚軍表示,並不是所有蜂類的蜇針都如此。一般而言,隻有家養蜜蜂的蜇針上帶有倒鉤,絕大多數膜翅目的蜂類蜇針上不帶倒鉤,可多次蜇人,例如馬蜂,熊蜂等。
其后,姚軍也展示了其它兩種蜂類與蜜蜂的不同,三種蜂中,體型最小的即為實驗蜜蜂,蜇針上帶有倒鉤﹔位於中間、體型較大的是另一種蜜蜂,學名熊蜂,蜇針上沒有倒鉤,可反復蜇人﹔體型最大的為金環胡峰,屬胡蜂科,個體較大,蜇針較長,無倒鉤,可反復蜇人。
為什麼不同的蜂在尾刺上會出現這樣的差別?姚軍解釋道:“因為蜜蜂體型較小,在攻擊敵人時,它們對敵人造成的傷害很小,所以在進化的過程中,就有可能進化出更有效的武器,比如,通過蜇針上帶倒鉤的結構,將蜇針留在敵人體內,蜇針上附帶的毒腺毒囊就能夠繼續釋放毒素,給敵人造成更大的傷害。”
倘若在戶外遭遇蜂類,該如何避免被蜇刺?專家給出三點建議:第一,在野外或公園游玩時,盡可能不要噴涂香水,避免吸引蜜蜂﹔第二,在野外或公園裡時,可能會遇到蜜蜂圍著人轉的情況,此時無需慌張,僅需拿手擋住蜜蜂﹔第三,如果蜜蜂落在人身上,千萬不要拿手去拍,用手指輕輕把它彈掉即可,它們不會報復性地再來蜇人。
專家特別提醒,事實上,蜂類並不會主動蜇刺人類,一旦被蜂攻擊,切記不要拍打它們,否則會激起其同類的自衛行為。
一旦在戶外被蜂蜇刺,又該如何處理?
姚軍表示,意外被蜇時,如果沒有嚴重過敏反應,用隨身攜帶的鹼性物質(如肥皂)簡單處理,就能起到緩解的作用﹔如果有嚴重反應,就需要盡快就醫。(孝金波 陳慧潔整理)
受訪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教授李建科、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副研究員姚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