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糕化了又凍含“可溶性毒蛋白”?其實是細菌在作怪

陸靖

2018年08月27日08:01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點擊下載本組圖片

7月31日,連日來遼寧沈陽持續高溫,當日氣溫達37℃,游客給公園裡的小鬆鼠吃雪糕降溫,小鬆鼠吃雪糕有滋有味萌萌的樣子非常可愛。(黃金崑/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據《金陵晚報》報道,某電視欄目採訪了一名“專家”,該“專家”表示:如果雪糕或冰激凌達不到要求的儲存溫度,就會引起一些結構的變化,形狀也會發生變化。有些雪糕經過融化以后再重新凍住,就會產生一些對身體有害的物質,如“可溶性毒蛋白”等。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

其實,“毒雪糕”的罪魁禍首是細菌,而不是蛋白質。據《北京晨報》報道,蛋白質可能對人體造成危害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蛋白質發生變質,分解出有害的其它物質,如富含蛋白質的雞蛋、牛奶等變質,分解出硫化物﹔二是蛋白質會吸引細菌大量繁殖,吃了含這些有害菌的食物,就很可能導致胃腸道疾病﹔三是一些人會對蛋白質過敏。雪糕融化再凍,最可能影響健康的情況是冷藏環境不符合要求,引發細菌過量繁殖,這和蛋白質並沒有關系。

至於“可溶性毒蛋白”更是無稽之談。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中國營養學會會員谷傳玲在接受《山西日報》採訪時表示,雪糕、冰淇淋的保存溫度要求在-18℃以下,如果儲藏不當,融化變形是必然的。但僅憑溫度變化就能讓蛋白質變得有毒,這種說法不僅沒有科學依據,而且聳人聽聞,大家不需要擔心經過二次融化的“變形雪糕”會產生什麼毒蛋白。谷傳玲表示,沒有聽說過“可溶性毒蛋白”這個名詞,查閱文獻也未發現這個字眼。

那麼,在選購雪糕時需要注意些什麼呢?據《金陵晚報》報道,全國知名品牌、當地的知名品牌雪糕應是首選﹔其次,看包裝,包裝是否有破漏、產品是否融化過等,絕對不能買“三無”產品﹔再次,要從正規渠道購買。(陸靖)

本文由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業務部主任阮光鋒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高黎明、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