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湯”真的可以化“原食”?這種說法挺科學

董祥

2018年09月04日08:14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點擊下載本組圖片

2015年12月19日在江蘇鎮江市西津渡古街上拍攝的一家面店正加工“鍋蓋面”。(陳崗/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在我國的飲食傳統中,一直有“原湯化原食”的說法。人們在吃完撈面、水餃等食物后,都要喝點“原湯”來幫助消化。那麼,應該如何理解“原湯化原食”呢?“原湯化原食”有科學依據嗎?

據人民網健康衛生頻道報道,所謂的“原湯”是指煮食物剩下的湯﹔“化”在這裡,專指消化的意思﹔“原食”是被煮的食物,而被煮的食物一定要是澱粉類的食物。人們經常吃到的澱粉類食物包括湯圓、面條、水餃等。總的來說,就是煮完澱粉類食物后剩下的湯,可以消化剛吃進去的食物。

不少人疑惑,民間流傳的“原湯”,當真可以“化原食”嗎?答案是肯定的。那麼,為什麼“原湯”有助於原來食物的消化呢?

1.湯中有幫助消化的糊精。《科技日報》介紹,煮澱粉類食物時,其表面的澱粉會散落到湯中,當加熱到100℃時,澱粉顆粒會分解成糊精,能幫助消化食物。

2.湯中有消化酶。據《科技日報》報道,面湯中含有消化酶,在煮的過程中不會被破壞,也可幫助消化食物。

3.湯中有B族維生素。人民網健康衛生頻道介紹,米面在加工的過程中,表面的B族維生素非常容易脫落,在煮的時候基本都會殘留在湯中,飯后喝“原湯”可以盡可能的拾起丟失的B族維生素。而B族維生素也可以促進胃酸分泌,增強人的食欲,同時還能起到調節體內糖的代謝等作用。

然而,“原湯化原食”雖然有科學依據,但卻不是所有的“原湯”都適合喝。新華網提醒大家,如果加鹼面條、加鹽挂面煮出來的湯,還是不喝為好。(董祥)

本文由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業務部主任阮光鋒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高黎明、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