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在浙江武義“回元堂”中醫館,老中醫手把手教香港學醫大學生以傳統“望聞問切”方式把脈。(張建成/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3647或021-63519288。)
中醫有“六淫邪氣”的說法,即風、寒、暑、濕、燥、火,其中,濕氣被稱為“萬病之源”。對於“濕氣重”者來說,祛濕非常重要,但也不能輕信傳言,否則可能適得其反。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祛濕誤區呢?
誤區一:吃辣發汗可祛濕
通過吃辣發汗祛濕的說法流傳甚廣,不少人認為,四川、湖南、重慶等地的人愛吃辣,是因為其能發汗祛濕。對此,江蘇省南京市中醫院金陵名醫館教授張鐘愛在接受《生命時報》採訪時指出,四川、湖南、重慶等地氣候潮濕,吃辛辣食物可以發汗,但中醫認為,濕氣大多與脾的運化有關,和出汗關系不大,所以中醫在提到祛濕的時候,更多的是強調健脾利濕,而非發汗。
誤區二:“濕氣重”者少運動
有些患者認為,“濕氣重”說明身體比較虛弱,應該注意休息,少運動。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為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這些人常感四肢無力,但又不想運動。其實,運動不僅可以緩解壓力,還可以加速濕氣排出體外,比如跑步、健走、游泳、瑜伽、太極等,都有助於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誤區三:隻顧“祛濕”不“健脾”
很多人在“濕氣重”時隻顧著祛濕,卻忽略了健脾,這樣的結果往往是“舊濕氣剛走,新濕氣又來”。對此,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消化科主任田耀洲在接受《新華日報》採訪時指出,祛濕時最好兼顧祛濕和健脾。祛濕可增強脾的運化功能,健脾則能使祛濕更容易,進而產生良性循環效果。(李易明)
本文由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門診部副主任醫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文化學后備學科帶頭人宋歌進行科學性把關,專家目前的研究領域為中醫內科、中醫婦科、中醫兒科、亞健康狀態調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