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人們經常能在天氣預報中聽到雨凇、霧凇這兩個氣象名詞,但能確切說出它們的定義的人卻屈指可數。其實,雨凇和霧凇的形成過程各不相同,呈現的形態也有所區別。今天,人民網科普中國帶領大家走近雨凇和霧凇,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2019年1月23日,新疆兵團:霧凇美景挂枝頭。(郝勝忠/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雨凇是低於0℃過冷卻雨滴,在地物上“安家落戶”。通常大氣溫度從地面向上隨著高度的遞增而遞降,但產生雨凇的大氣層結,是自下而上呈“冷——暖——更冷”的分布,即“過冷卻雨層——暖層——冰晶層”,通常存在0℃或以上的逆溫層是雨凇層結的重要特征。一般而言,雨凇,是來自於氣溫在零下十幾攝氏度5500米上空冰晶雲層中的雪花,在下降中遇到3000米左右高於0℃的氣層,使其“冰容”淪為“雨滴”。又當其以重力加速度下降到1500米以下時,再度進入了低於0℃的近地層,此刻一部分可能凍結成“冰粒”,大多數因來不及凍結,成為低於0℃過冷卻雨滴,在低於0℃的地物上“安家落戶”,凍結成為雨凇。
霧凇是在特殊條件下產生的美妙異常的自然景觀,多積聚在樹枝等物體上,俗稱“樹挂”,是一種冰雪美景。霧凇其實也是霜的一種,是由冰晶在溫度低於冰點以下的物體上形成的白色不透明粒狀結構沉積物。其形成過程是:當過冷水霧(溫度低於零度)碰撞到同樣低於凍結溫度的物體時,便會形成霧凇。霧凇可分為兩種,晶狀霧凇是過冷卻霧滴在溫度低於0℃的物體迎風面撞凍而形成的,呈半透明毛玻璃狀,密度比較大,形成時風速較大﹔粒狀霧凇是由於冰面與水面的飽和水汽壓差,使得過冷卻霧滴蒸發,霧凇凝華增長而形成的,呈乳白色鬆脆粒狀起伏,密度比較小,形成時風速不大。過冷卻水比較充足一般形成晶狀霧凇,過冷卻水比較少一般形成粒狀霧凇。
值得提到的是,一般出現雨凇就沒有霧凇,有霧凇就很難出現雨凇,兩者較難同時出現。因為雨凇需降雨量多,且氣溫達到零攝氏度以下才可以形成﹔霧凇是由於霧氣大,形成時水分較少,還要溫度極低才形成。
本文由北京市氣象台首席預報員張琳娜進行科學性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