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小長假,家家戶戶團圓席間,酒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助興飲品。相比濃烈的白酒,現在很多人都會選擇喝葡萄酒。有說法稱,通過觀察葡萄酒瓶底的凹陷程度或葡萄酒挂杯度就能夠辨別葡萄酒品質的優劣。那麼,這些說法靠譜嗎?消費者又該如何選購質量較好的葡萄酒呢?
2018年11月8日,在進博會食品及農產品展區,觀眾品嘗紅酒。
(翁奇羽/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首先,針對市面上“瓶底凹陷越深,葡萄酒品質越好”的說法,中國葡萄酒專家、北京農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李德美表示,葡萄酒瓶底凹槽深淺與吹瓶工藝密切相關。凹槽的曲線能夠讓瓶底及瓶身更加堅固,同時也更加利於運輸和儲藏管理。但是,並不能用酒瓶底凹槽深淺來判斷酒質好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葡萄酒學院院長房玉林也表示,在早期,由於釀酒水平和技術條件等的限制,並不能完全將葡萄酒中的雜質過濾干淨,凹槽的設計可以有效聚集雜質,倒酒時雜質會從凹槽底部緩慢滑往瓶肩,避免瓶底的沉澱物揚起使葡萄酒渾濁。但現如今,技術水平的提升已經可以最大程度地過濾掉酒水中的雜質。也就是說,瓶底的凹陷程度不會影響酒的品質,也與酒的品質沒有關系。
還有人認為,葡萄酒挂杯度可顯示葡萄酒質量的好壞,其實這一說法也同樣不可信。在葡萄酒行業,有一個說法是“葡萄酒的眼淚(tears of wine)”,是指輕輕搖晃盛了葡萄酒的杯子,會在液面上方的杯壁上出現一層液膜,這層液體聚成液滴,最后會流回杯中。在中文裡,這種現象就被稱為“挂杯”。但是,這種挂杯現象與葡萄酒的優劣之間沒有必然聯系。挂杯是由於液體表面張力作用引起的“馬蘭戈尼效應”,即酒精的揮發速度要高於水分,酒精揮發后,酒杯內壁酒液中水分的表面張力就會越來越大,在這種表面張力的作用之下,酒液就被拉扯成一道一道的“酒淚”,並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慢慢下滑,從而形成所謂的“挂杯”現象。由此看來,以挂杯度並不能評判葡萄酒品質的高低。
那麼,消費者應該如何選購質量較好的葡萄酒呢?南京財經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生物工程系實驗室教授吳定建議,最好選擇大品牌。大企業講究信譽,保護品牌,一般不會造假。此外,江蘇省營養協會公共營養師培訓中心主任顏曉東還提醒,選購葡萄酒時還要看配料表。“如果上面寫100%葡萄汁,還有微量二氧化硫,就是葡萄酒。但如果它寫的是加了香精和甜蜜素,還有其它成分,比如注明葡萄露酒,葡萄汁酒,這種似是而非的,就不是正宗葡萄酒。”
本文由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業務部主任阮光鋒進行科學性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