鋁元素可成“智商殺手” 日常需警惕攝入超標

齊春香

2019年02月20日08:08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鋁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金屬元素,很多家庭都會使用鋁制餐具﹔同時,也有說法稱,鋁雖然有諸多優良性能,但會對人體造成傷害。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

在醫學界,鋁元素被認為是一種慢性的、蓄積性的神經毒素,被人食用后進入體內,基本無法排出。華東理工大學食品藥品監管研究中心教授阮贊林介紹,若長期超量攝入,鋁元素會在大腦、肺肝臟、骨骼和睪丸等組織當中沉積,當累積到一定數量后,會產生慢性毒作用。其毒副作用主要體現在對大腦及神經細胞的損害,雖然不會危及生命,但有可能導致腦萎縮、痴呆等症狀的出現,特別是會對發育期少年兒童的智力造成嚴重影響,因此,鋁被稱為“智力殺手”。

那麼,有哪些渠道會令人攝入鋁元素呢?日常生活中,天然食品和飲用水中的鋁含量很少,面粉以及饅頭、油條和面條則是膳食鋁攝入的重要食物來源,而這些食品中的鋁主要來自含鋁的食品添加劑。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主任、教授馬冠生介紹稱,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准,明礬可以作為膨鬆劑或穩定劑用於豆類制品、面糊、油炸面制品、焙烤食品、海蜇、粉絲、粉條中,而明礬中就有鋁的成分。馬冠生進一步解釋稱,豆漿、油條是很多人每天的早餐標配,盡管國家標准允許在炸油條時使用明礬,但想要讓炸出來的油條達到最佳效果,明礬的使用往往會超出標准限量。如果天天食用明礬超標的油條,就會攝入過多的鋁,這將給健康帶來不良影響。

還有人擔心,使用鋁制餐具也會造成鋁攝入超標,對此,南寧市興寧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梁雪金介紹,食品中用鋁制炊具加工,每日遷移到食物中的鋁含量約4mg/kg,通過鋁制炊具向加工后的食品轉移的鋁含量較少,並不是構成鋁攝入超標的主要因素。

鋁雖含有毒性,可並非隻要攝入就危害人體,要考慮到食品中鋁的殘留量、食用含鋁食品的數量及食用頻次等因素。2011年,聯合國糧農組織與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將鋁的暫定每周耐受攝入量(PTWI)修訂為每周每千克體重2毫克。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研究員馬寧建議,消費者應當保持均衡飲食,以免因偏食而攝入過多的鋁﹔要正確引導兒童的膳食消費,適量食用膨化食品﹔此外,公眾也可通過閱讀食品標簽,了解食品中是否添加了含鋁的食品添加劑。

本文由吉化集團公司總醫院營養科副主任醫師沈迎建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於露、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