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夢人語:航天無小事,成敗在毫厘
4月的山西長治,正是春風送暖花繁似錦的季節。剛剛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的韓利萍,一身藍色工裝,頭發完全包裹在帽子裡,還未說話先聞笑聲,第一印象:陽光、干練、沉穩、爽朗、平和、有朝氣。
“大國工匠”“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首席技能專家”“全國技術能手”“全國巾幗標兵”“全國三八紅旗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特級技師”…… 平凡的外表下,韓利萍竟然擁有這麼多顯赫光環。
一個普通高中生,一個沒有任何專業基礎的山西航天清華裝備有限責任公司的數控銑工,她留下了什麼樣的成長軌跡?讓我們一同走進她的世界。
從無處下手到游刃有余
韓利萍說:要做就做到最好
1991年,高考失利的韓利萍,在父母勸說下進入清華廠,成為加工機床前的一名普通銑工。“既然決定當工人,那就要當最好的的工人。”剛到單位,一向好強的韓利萍暗暗定下奮斗目標。
由於進廠前沒經過專業、系統的職業技能學習,最初工作的日子裡,如何能看懂圖紙成為韓利萍面臨的一大難題。一次,師傅讓韓利萍加工兩份角鋼工件,“小韓,你跟我學習已有一段時間,相信你一定能完成任務。”帶著師傅的期許,韓利萍自信滿滿地站在機床前。最終,因為沒弄明白兩份不同工件圖紙上標注的實線與虛線的區別,導致工件全部報廢。看著師傅失望的眼神、聽著檢驗責備的話語,韓利萍心中滿是愧疚,“太丟人了,這件事過去好多年了,但現在說起來都汗顏。”
“學知識,趕上去,怎麼也不能讓這幾張圖紙把我難倒。”從此,韓利萍發瘋似地學習,隻要有空就待在家裡研究《機械制圖》《金屬材料與熱處理》《公差與配合》等專業書籍,遇到不懂的就追著師傅和工友問。同時,為直觀了解零件復雜的內部結構,韓利萍突然想到,可以用家中的土豆、蘿卜切出零件模型。於是,家中的餐桌上便多出了一道道不明形狀的特殊“菜肴”。
1999年,工廠數控加工剛剛起步,韓利萍作為首批數控操作工,開始了邊學、邊干、邊摸索的數控加工之路。白天抱著機床操作說明書勤學苦練,夜晚自學數控專業理論知識,從初次嘗試到熟練操作,韓利萍僅用了3個月時間。之后幾年,她積極參加各種先進數控技術培訓,先后掌握了FANUC、大隈和SIEMENS系統編程知識,CAD/CAM計算機輔助編程應用技術,數控加工技術的“神秘面紗”被韓利萍一層層揭開,並逐漸成長為精通工藝、編程和操作的復合型高技能人才,成為數控加工領域的行家裡手。
2007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與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聯合舉辦第四屆職業技能競賽,韓利萍作為唯一的女選手,技壓群雄奪得了數控銑第一名,並由此獲得“全國技術能手”稱號。正是靠著這種執著,韓利萍完成了從“無處下手”到“游刃有余”的蛻變。
從小節入手到大事有成
韓利萍說:要練就練出絕活
“航天無小事,成敗在毫厘。”在韓利萍心中,航天企業無小事,特別是每一個數據都要把誤差降低到最小。“1度的誤差在生活中,相信很多人都會選擇忽略不計,但對火箭發射平台而言,那小小的1度也是致命的。”韓利萍心裡明白,每次火箭點火后,瞬間籠罩在煙霧中的發射平台,要承受百噸重量。發射平台關鍵部件允許的最大公差僅為0.02毫米,如果超過這個范圍,就可能直接導致火箭發射無法准確入軌。
2016年6月25日,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七號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首飛成功。其中輔助長征七號火箭完成發射前總裝、測試、轉場的發射平台是火箭發射支持系統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韓利萍恰恰就是這部分的一名制造者。
在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七號活動發射平台的研制中,四通均流閥體是長七發射平台液壓裝置的控制關鍵件,不足200毫米見方的加工表面分布著各種規格的閥孔30余個,每個閥孔加工精度必須控制在0.02毫米公差之間,粗糙度值隻有1.6微米,這些閥孔的加工質量將直接影響發射平台支撐裝置起降的精度和平衡度。
給我一個支點,便能撬動地球。韓利萍善於攻關,總能找到破解難題的“金鑰匙”。面對孔系多、精度高、難度大的加工難題,如果考慮問題不細致、不全面,計算不精確,輕則尺寸超差,重則報廢重做……韓利萍有著“獨到”的加工思路,“遵順序、聽聲音、看鐵屑、勤測量、憑手感”是她多年操作經驗的積累,也是確保零件一次交驗合格率100%的“絕活”。在聲音嘈雜的車間裡,通過聆聽機床轉動,刀具切削和加工振動的聲音,觀察鐵屑顏色、形狀變化、工件表面光亮痕跡,韓利萍就能准確判斷出刀具的磨損程度和切削狀態正常與否,以便提前發現異常情況,避免刀具損傷和零件變形等問題發生,以此保証產品質量穩定可靠。
就是這樣,憑著從細節處入手練就的“絕活”,韓利萍先后圓滿完成長征五號、長征七號、長二F在內的多項重大宇航產品地面發射設備的生產制造﹔組織技術創新和工藝改進60余項,在專業期刊發表多篇論文,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3項,申請發明專利2項,填補了企業多項數控加工技術空白,為型號產品成功交付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個人出眾到團隊出彩
韓利萍說:要帶就帶出高徒
生活中,韓利萍是個愛說愛笑很隨和的人。但是隻要進入工作崗位,她就像變了個人似的,“我不僅對自己要求嚴,對徒弟、對組員更是如此,我希望他們能夠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韓利萍笑著說道。
有師傅的人是幸運的,不僅有學習的榜樣,還能學到終身受用的知識,獲取永遠受益的技能,這是多少金錢都換不來的。作為老師傅,韓利萍目前帶徒9名,在“師徒結對子五步工作法”的帶動下,1人晉升為高級技師,3人晉升為技師,1人獲全國技術能手稱號,2人獲三晉技術能手稱號﹔作為班組長,韓利萍設立班組“創新基金獎”,鼓勵組員發表論文、申請專利,提出合理化建議、總結先進操作法,努力打造出一支勇於創新、能打勝仗,人才輩出、成績斐然的創新型班組。
這個平均年齡28歲的年輕團隊,近5年來完成生產工時每年以超過25%以上的速度遞增,連續多年榮獲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神箭金牌班組”稱號,先后榮獲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狀”、全國“學習型先進班組”和“全國女職工建功立業標兵崗”等榮譽稱號,2008年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首批“全國工人先鋒號”。剛剛過去的3月,作為這個團隊的靈魂人物,韓利萍又捧回了“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的榮譽。
受訪專家: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首席技能專家韓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