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安全”高端對話現場。李宇 攝
人民網貴陽5月27日電(李宇) 隨著大數據時代到來,不論是互聯網企業還是制造業,都將釋放出海量數據。有了這些海量的數據,政府敏感數據和個人隱私數據泄露如何得到保障﹔數據的價值能否長遠發揮﹔數據產業能否健康發展,很大程度依賴於全行業的數據安全保障水平……
5月26日,2019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數據安全”高端對話在貴陽召開。來自全球的數據行業專家齊聚論壇,共同聚焦大數據行業前沿,洞悉交流全球數據安全最新發展趨勢,推動我國數據安全保障體系建設,探討數據安全發展之路。
“人工智能對網絡安全風險處理有比較高的效率。”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鄔賀銓認為,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一分鐘就能完成一個信息安全分析師一年分析數據代碼的工作。同時,人工智能本身可以對網絡流量、各種各樣的數據、成千上萬的關聯點分析,可以發現異常,可以對企業的預計數據以及外部關聯數據關聯起來,找出網絡風險評估,對偽裝的惡意文件包括僵尸網絡可以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分辨出蛛絲馬跡來。
鄔賀銓表示,利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結合,可以實現制定數據風險模型和惡意內容庫,通過外部的輿情採集並關聯用戶行為信息,制定數據風險模型並及時更新調優規整,可以支持圖片和視頻的鑒黃功能,識別率准確基本上達到99%。支持暴力涉政的識別,包括武器,敏感人物、血腥場面,特定著裝,眼光場面以及特殊符號等的識別。
密碼技術是數據安全的一大核心,這是現場專家的一致觀點。2015年度圖靈獎獲得者、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惠特菲爾德·迪菲認為,在信息安全和密碼學的關系當中,密碼學是信息安全的核心,密碼學可以保証真實性和保密性,密碼技術把數據進行一定程度的混淆,使得隻有擁有密碼、擁有密鑰的人才能夠解鎖。此外,密鑰尺寸與海量數據相比小得多,管理起來相應就容易一些,這也是密碼學的一大優勢。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楊振寧講座”教授王小雲認為,在大數據時代,信息的惡意獲取、篡改、偽造和濫用,使得數字經濟的安全問題日趨嚴重,密碼技術就是保障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技術手段。密碼系統既要抵抗現有計算機能力攻擊,也要抵抗未來量子計算機的攻擊,網絡技術發展的安全保障,需要培養高水平的解決密碼安全的科學交叉型人才。
大數據與密碼技術、大數據與人工智能、這些都是保障網絡與信息安全的有力手段,但單從技術角度,不足以增強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有專家表示,大數據的安全需要從技術、產業和管理多維度來保障,還需要人才和法規來支撐。其中,201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正式實施,2018年5月《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出台......越來越多的與數據信息安全相關的條例、法規相繼落地實施,正是順應世界潮流、契合時代要求的體現。
“網絡基礎設施承載著海量的數據,加強網絡基礎設施的防護是構建良好數據安全生態的基石。”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絡安全管理局局長趙志國表示,經過多年的努力,集事前防范、監測預警、應急處置於一體的網絡基礎設施安全防護體系已有效建立,連續9年組織對上萬個網絡系統開展等級備案和防護檢查,年均成功處置數萬起網絡安全的威脅,有效降低數據線泄露的風險,積極將防護體系向工業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等領域延伸,有效保障網絡基礎設施安全穩定運行。
受訪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鄔賀銓、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楊振寧講座”教授王小雲、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絡安全管理局局長趙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