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大焦慮“來敲門”?教你三招應對策略

李澤楠

2019年06月03日08:04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臨近畢業季,不少高校大學生都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不少人內心都會產生一種焦慮感。對於焦慮,很多人常常有一種誤解,甚至將焦慮與嚴重的精神疾病混淆。那麼,焦慮到底是什麼?我們應該如何有效緩解焦慮呢?

點擊下載本組圖片

2014年11月8日,在徐州市人力資源服務中心舉行的高校畢業生招聘會上,求職者或渴望、或專注、或焦慮、或迷茫,各種表情寫在臉上。(孫井賢/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美國焦慮症協會給予焦慮症的定義是:焦慮是一種不愉快的、痛苦的情緒狀態,同時伴有軀體方面的不舒服的體驗。很多時候我們常會因生活中的種種壓力而產生焦慮感,但其實,這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應激情緒,而非病理狀態。

那麼,正常應激情緒和病理狀態之間的界限在哪裡呢?我們首先要分辨自己的焦慮是否“過多”“長期”和“不必要”﹔其次,我們也要判斷這種焦慮情緒是否對自己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較嚴重的負面影響,如導致不能上班、上學等。當同時滿足上述兩個條件時,焦慮才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但焦慮畢竟是一種令人不愉快的情緒,如果這種情緒持續的時間過長,也會影響健康,甚至引發一些疾病。北京中醫院身心科姜默琳醫生表示,憂愁和焦慮會影響脾胃健康,具體表現為食欲不振,胃痛胃脹,且反復發作,這其實就是典型的心身疾病——異常情緒表達為軀體症狀。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有效地緩解焦慮呢?有以下三種策略可以參考:

從“關注情境”的策略來看,可以採取“主動應對”的方式,即採取一定的措施來改變我們身處的環境,以這樣的方式來達到我們想要的情緒狀態。例如,假想自己對於當前環境有一定的控制力,這會極大地減少我們的壓力和焦慮感。

從“關注認知”的策略來看,可以進行有效的“認知重評”,即用一種可以改變你情緒反應的方式來思考誘發負面情緒的事件。例如,可以將他人的不友好評論理解成“我猜他今天又心情不好了”,而不是“人們都不喜歡我”。

從“關注反應”的策略來看,一方面可以採用“釋放情緒”策略,即去體驗此時此地的感受,並將這些感受完全表達出來,但這一策略不宜過度使用,這是因為在處理好情緒的同時,不能夠完全保証其它工作高效完成。另一方面,還可採用體育鍛煉的方式,這也是最成功的應對策略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可以改善心境,但極端劇烈的運動會讓人心情變差。此外,隻有堅持參加體育鍛煉才能獲得相應的益處,而單獨一次的鍛煉並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本文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304)醫院八一大樓門診部主任、兼心身醫學門診主任、資深心理咨詢與治療師彭國球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於子青、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