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試管嬰兒到當媽媽 中國輔助生殖技術發展如何?

姜曉航

2019年06月03日08:07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4月15日,一個新生命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手術室內降生,這個男孩是“試管嬰兒二代寶寶”,他的媽媽曾是我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鄭萌珠。31年前,她因試管嬰兒技術獲得生命。31年來,從試管嬰兒到媽媽,鄭萌珠見証了我國輔助生殖技術在科研和臨床應用等方面從“萌發”到“茁壯成長”的過程。

1988年3月10日,鄭萌珠在北醫三院出生。從此,我國輔助生殖技術的臨床與基礎研究翻開了新的一頁。輔助生殖技術是指採用醫療輔助手段使不育夫婦妊娠的技術,包括人工授精和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及其衍生技術兩大類,其中,借助IVF-ET技術生育的嬰兒就是“試管嬰兒”。試管嬰兒是通過人工技術分別從男女雙方體內取出精卵,在體外受精形成受精卵培育成胚胎后,挑健康的移植回母體。在鄭萌珠借助試管嬰兒技術出生后,首例配子輸卵管移植試管嬰兒、凍融胚胎試管嬰兒、三凍(凍卵、凍精子、凍胚胎)試管嬰兒相繼誕生,國內各地生殖醫學中心紛紛成立,輔助生殖技術推廣至全國范圍,中國輔助生殖技術發展迅猛。鄭萌珠的順利生產再一次証實了輔助生殖技術的安全性,也體現了中國輔助生殖技術走在了世界前列。

從解決“生不出”難題,到致力於化解“生不好”困擾,我國輔助生殖技術不斷升級換代,特別是在遺傳性疾病的診斷、篩查及干預方面有了突破性進展。2014年9月19日,世界首例經基因組擴增高通量測序進行單基因遺傳病篩查的試管嬰兒誕生。隨后的臍血基因檢測再次証實,嬰兒不含致病位點。這標志著我國胚胎植入前遺傳診斷技術已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出生缺陷”作為生殖健康重大難題開始逐漸被攻克。

隨著試管嬰兒技術的發展,我國輔助生殖技術的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全國具有資質能夠開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服務的醫療機構已經超過450家,其中能夠開展體外受精-胚胎移植的醫療機構350家,能夠開展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的醫療機構已超40家。中國輔助生殖技術臨床妊娠率約為40%,活嬰分娩率達到30%∼35%。數據顯示,我國每年試管嬰兒數量逾20萬例次,成為世界輔助生殖技術治療第一大國。

中國輔助生殖技術的發展,無疑是一件真正利國利民的大好事。

本文由北京豐台醫院婦產科副主任劉萍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劉苗苗(實習生)、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