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由於地域不同,南北方在冬季的採暖方式大相徑庭。在北方,人們冬季採暖一般靠暖氣片或水地暖﹔而在南方,仍有不少家庭採用空調採暖。那麼,這兩種採暖方式,各有什麼特點呢?哪種採暖效果更好呢?
2016年11月22日,山東青島森林野生動物世界,環尾狐猴在暖氣片上取暖。(俞方平/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不論是暖氣片還是水地暖,其熱源一般都在房間的底部,空氣受熱后,溫度升高,空氣密度減小,熱空氣就會自然上升,周圍的冷空氣過來補充,受熱后再上升,使室內空氣自然循環起來,整個房間就會暖和起來了。
具體來講,暖氣片和水地暖的採暖效果有所不同。因為通常一個房間隻有一組暖氣片,而暖氣片的散熱范圍不足以覆蓋整個房間。當人站在距離暖氣片較遠的位置,就會有溫差,因此暖氣片採暖效果一般﹔而水地暖則是在地瓷磚或地板下面鋪設管道,熱量通過地面以輻射的方式向地瓷磚或地板以上的空間溫和均勻地散發熱量,暖流從腳到頭溫暖人的全身,全屋採暖,效果更加舒適自然,採暖效果較好。
空調採暖是許多南方人在冬季的採暖方式。空調採暖是通過機械動力直接吹出熱氣來給房間供熱,但是熱氣密度小,隻能徘徊在房子上方,無法下沉到地面,人體不僅感覺到溫暖不夠,還有一種“頭熱腳涼”的感覺,不符合“腳熱頭涼”的舒適要求。
其實,許多南方地區在冬季特別冷的時段,採用的多為電暖氣(即所謂的電熱汀)取暖。但從熱效率的角度考慮,電暖器的電-熱轉換效率遠低於制熱狀態的空調,空調的制熱效率相當於電暖器的2.5~3.3倍。尤其南方冬季氣溫並非十分寒冷——譬如到-15℃以下的情況下,空調的制熱功能依然可以起作用。
如果能夠調整空調挂機的出風方向,使熱風往下吹,或者用一台小電扇來加大室內上下層空氣的交換,那麼最值得推廣的還是空調制熱。總的來說,空調的採暖效果不太理想,但相較於“高高在上”空調挂機,櫃機採暖的效果會更好。
由此來看,水地暖的採暖效果較好,也因此已經逐漸成為各地住宅小區歡迎的採暖方式。
本文由北京印刷學院物理系副教授李蜜丹進行科學性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