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值初夏時節的端午小長假裡,很多人都會選擇到公園或植物園游玩,親近大自然,呼吸新鮮空氣。常言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但是,很多樹木存活時間不止十年,有些樹木的樹齡甚至長達上百年、上千年。2018年7月,有媒體報道,在北京密雲有一棵3500歲的古樹側柏,被推斷為北京樹齡最長的古樹,樹干要9人伸開雙臂才能環抱。歷經百年風雨,能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古樹既“堅強”也“脆弱”,亟需人們的保護。那麼,什麼樣的古樹可被稱為古樹?古樹有哪些特征?專業園林人員是如何保護古樹的?
2018年9月24日,安徽蒙城縣岳坊鎮,技術人員對古銀杏樹進行保護處理。
(胡衛國/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生長100年以上的樹木,被稱為“古樹”。我國植物學家按照古樹的樹齡,將古樹分為三個等級:一級古樹、二級古樹和三級古樹。其中,樹齡在500年及以上的古樹為一級古樹,樹齡在300年至499年之間的古樹為二級古樹,樹齡在100年至299年之間的為三級古樹。
古樹不僅見証了歷史,它們在科研、生態、文化等多方面也都具有重要價值。從科研角度來看,古樹可以幫助規劃人員了解當地自然歷史,例如氣候特點、植被更替變遷、水文地理研究等,對研究樹木生長發育規律也有重要意義。從生態角度來看,古樹的樹冠通常較大,在制造氧氣,調節空氣溫、濕度,阻塵降噪等方面都有較高的價值。從文化角度看,有些古樹與特定歷史事件相關,也有助於為人們普及歷史知識。
但是,如果不對古樹進行有效保護,古樹就會衰弱下去,因此,多個國家、地區的專業人員都會對古樹進行保護和復壯工作。其一是組織對古樹進行調查尋訪,將各地區古樹分級登記,為古樹建立檔案﹔其二是對古樹採取日常保護措施,讓古樹繼續健康生長,比如為高大的古樹設立避雷針,適時為它們鬆土、澆水、施肥、防治病虫害,設立支架支撐傾斜的樹體等﹔其三是對瀕危古樹進行搶救復壯,如給古樹根部換土,採取措施增加土壤透氣性等。這些保護和復壯措施,可以讓古樹繼續煥發生機,蓬勃生長。
古樹是歷史的見証,是我國園林重要而燦爛的組成部分。保護古樹,人人有責。
本文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博士、高級工程師、北京植物園科普館館長王康進行科學性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