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朋友圈裡晒藍天白雲照片的人漸漸多了起來,而其實藍天白雲天氣的增多離不開大氣的監測、治理,其中採樣則是最基礎且重要的一環,如果採樣出現誤差,之后的監測和治理步驟都無法進行。那麼,大氣採樣有幾種方法?具體實施起來又需要哪些條件呢?
2018年10月24日,江蘇省連雲港市。環境監測組對水質、大氣進行檢測。(朱華南/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3647或021-63519288。)
大氣採樣點布設不是隨意進行的,簡單來說,其原則主要包括:採樣點應設在監測區域污染濃度高、中、低三種不同的地方﹔採樣點應選擇在有代表性的區域內﹔要選擇在開闊地帶、風向的上風口,在交通密集區則應設在距人行道1.5m處﹔各個採樣點的設置條件要盡可能一致或標准化﹔採樣高度應根據採樣目的而定。
具體到採樣點布設的方法,主要有以下5種:
1.功能區布點法。該布點法多用於區域性常規監測,適用於工業區、商業區、居民區、交通密集區等等﹔
2.網格布點法。多用於多個污染源,且污染源分布比較均勻的情況下﹔
3.同心圓布點法。主要用於多個污染源構成的污染群,且重大污染源較集中的地區﹔
4.扇形布點法。適用於孤立的高架點源,且主導風向明顯的地區,例如高立的煙囪﹔
5.平行布點法,適用於線性污染源,如公路、斑馬線等。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幾種採樣布點方法可以單獨使用,亦可綜合使用,目的就是要有代表性地反映污染物濃度,為大氣環境監測提供可靠的樣品。
此外,在大氣採樣過程中,採樣時間(每次從開始到結束所經歷的時間,也稱採樣時段)和採樣頻率(一定時間范圍內的採樣次數)要根據監測目的、污染物分布及人力物力等因素決定。如短時間採樣,其試樣缺乏代表性,檢測結果不能反映污染物濃度隨時間的變化,因此僅適用於事故性污染、初步調查等的應急監測﹔增加採樣頻率就相應地增加了採樣時間,積累足夠多的數據,樣品就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本文由安徽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教授李玉成進行科學性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