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曾出現過一組很火的幻覺圖形,明明是靜態的圖片,很多人看過之后卻覺得它是動態的,這種現象讓許多網友很困惑。那麼幻覺圖形到底是動是靜呢?
人的視覺是一種非常復雜的感覺系統,正常情況下,我們的視覺是接受外在事物的主要感官系統。視覺的形成主要通過視覺傳導通路,經過大腦的處理,在視覺中樞形成物像。大腦根據我們平常的經驗和記憶來對某些事物進行識別和判斷﹑加工,並在大腦中形成這些事物的形態、顏色等概念,這一系列復雜的“角度感”“形象感”“立體感”等協同整合過程,形成了我們的視覺。通常,我們能以同樣的清晰度看清楚視野內的任何東西,但如果我們的眼睛在短時間內保持不動,就會發現這是錯誤的。隻有接近注視中心,才能看到物體的細節,越偏離視覺中心,對細節的分辨能力越差,到了視野的最外圍,甚至連辨別物體都困難。在日常生活中這一點之所以不明顯,是由於我們通常會不斷移動眼睛,使我們產生了各處物體同樣清晰的錯覺。
幻覺圖形是什麼呢?它是一種通過顏色、明暗、形態等多方面構成的會引起人們產生視覺錯覺的一種圖形。而這種圖形的最初形成是由一些藝術家所創作出來的視覺藝術作品,他們通過設計出這類欺騙大腦的圖形來觀察人們視覺系統的工作方式。網上流傳的這類圖片宣稱可以測試壓力的大小,因此認為出現這種錯覺的原因是精神壓力大。而有些人納悶自己並沒有很大壓力,但還是會出現圖形看起來在動的效果,這又是為什麼呢?原來,這類圖形利用了一種叫周邊漂移的原理,其設計目的主要就是讓人產生動態的錯覺。這些圖形的構成都是由密集、細小或豐富的顏色等元素組成的,而不是單一的圖像。
據相關報道,人的大腦會存在一定的錯覺認知,V5和V4是兩塊大腦視覺認知區域,V5掌管動態認知,V4掌管色彩和形狀認知。V4區域處理了圖中大量豐富的色彩和多邊形信息,這種腦部活躍導致V5 以為偵測到了信號,就產生了動態認知,所以,看圖形會有動起來的錯覺。也就是說我們感受到的動,是大腦的錯覺。概括一下就是:視覺形成過程中有不同的具有方向選擇性的神經元,其對不同的對比度刺激做出的反應時間存在差異,視覺神經元對高對比度刺激的反應更快,因此階梯式的亮度變化比平滑的亮度過渡更能體現周邊漂移錯覺。同時顏色也是增強周邊漂移錯覺的關鍵因素,尤其是藍色-黃色和紅色-綠色在周邊漂移錯覺中是最具迷惑性的顏色組合。因此幻覺圖形也就開始有了各種色彩更絢麗的版本,但其本質仍然是普通的視覺假象。
在我們眼睛聚焦的過程中,是很難在一個固定的點聚焦的。在視覺分散的過程中,大腦就開始處理視覺接收到的錯誤圖像從而導致我們出現視覺錯覺,並且我們在頻繁眨眼的時候,動態的效果越加明顯。對於幻覺圖形是動態還是靜止的這個問題,顯而易見,圖片原本是靜止的狀態,讓它產生動態效果的是由我們大腦處理接收到的視覺圖像時的問題。因此我們覺得圖在動很正常,這與心理壓力大小無關。
了解了其中的科學原理之后我們知道眼見並不一定為實,將這種視覺錯覺與心理壓力聯系在一起也是不科學的說法,其實設計出這種圖形更多的是藝術家們對美的新探索。
本文由豐台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張幼林進行科學性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