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在頭疼腦熱時,常常會去藥店自行購買非處方藥物,以期能快速康復,避免影響工作和學習。藥店店員也會熱心推薦至少一種西藥和一種中成藥,宣稱中西藥結合療效更好。有的朋友認為既然能夠自行購買非處方藥品,就說明此種藥品安全性高,可以隨意配搭使用。而也有謹慎者認為,同服多種藥物會產生風險。那麼,事實到底如何?自行服用非處方藥物需注意些什麼呢?
2010年10月16日,福州,首屆海峽藥博會上,一名老人觀看展示的藥品。(鄭帥/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3965或021-63519288。)
非處方藥,也被稱為OTC藥品,是指不需要醫生處方就可以自行購買的藥品,又分為紅標OTC和綠標OTC,前者安全性更好,可以在普通超市的專有貨架上選購,而目前在國內,綠標OTC隻能在藥店購買。盡管可以自行選購,但這並不意味著患者可以完全自由地自行服用非處方藥品,每個非處方藥品說明書的最下面也都有一行相同的字——請在醫師或藥師指導下使用。
由於非處方藥品主要用於日常“急病”的治療,如發熱、頭痛、消化不良、腹瀉、小外傷、小扭傷等,每個家庭或多或少都有些備藥。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會因頭痛腦熱而自行購買或服用備藥。自我藥療有兩個風險,一是診斷有誤,但並不常見﹔二是同用多種藥品,成分有可能疊加。
那麼,該如何規避藥物多種成分疊加的風險呢?“看藥名、識成分”。藥物有三種名稱,分別是化學名、通用名、商品名。對乙酰氨基酚、扑熱息痛和泰諾是同種成分。當然,有的藥物化學名和通用名是同一個,比如布洛芬。最復雜的是復方藥品的名稱,如酚麻美敏、氨酚美敏等,其用縮寫代表了多個藥物,而這些復方藥是人們在出現頭痛腦熱或感冒症狀時最常服用的。服用此類藥物時要仔細閱讀說明書,對比成分是否有疊加。
值得注意的是,中成藥可能含有西藥成分,最常見的就是在中成藥感冒藥中加入退燒的西藥成分,包括上面提到的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吲哚美辛等。中成藥中也常含抗病毒成分,如金剛烷胺。另外,更應引起重視的是中成藥中含有的抗過敏成分對駕車的風險。目前已經上市的多種中成藥中含有的抗過敏藥都選用氯苯那敏(即扑爾敏),這是一種有明顯鎮靜功能的抗過敏藥,會引起瞌睡。服用此藥后,駕車或需要精細動作的工作可能會受到嚴重影響。
本文由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藥劑科副主任丁慶明進行科學性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