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吃得停不下來?可能是你壓力太大了

李澤楠

2019年07月26日08:07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很多人吃零食並不是因為餓了,而只是想吃東西,並且根本停不下來。可是,那些一邊口口聲聲說著要減肥,一邊還吃大量零食的人究竟是為什麼?是因為缺乏自制力嗎?其實未必,這一現象更深層的原因也許與人們的心理壓力有關。

點擊下載本組圖片

2019年4月4日,在湖南省懷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公益集市”愛心義賣活動現場,“公益小天使”們在賣力吆喝。(劉杰華/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3965或021-63519288。)

現代人面臨著巨大的社會壓力,而且不分年齡、性別和職業。在壓力面前我們會不由自主地產生焦慮,於是我們需要找一個突破口去緩解並釋放這些壓力,吃零食恰恰是一種有效方式。它最重要的好處可能並不是充飢,而是吃東西所帶來的感官刺激,人們通過這種刺激轉移了自己的注意力,從而可以沖淡當下面臨的壓力。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情緒化進食”,它是指日常生活中的飲食模式或習慣按心情不同而變化,其產生的突發性變化往往是用來平衡情緒的。特別是當人們處在不開心、緊張、壓力大、焦慮等負面情緒狀態的時候,就尤其想吃東西,而且很難控制自己。

芬蘭職業健康研究所和奧盧大學的研究人員對230名女性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跟蹤研究。結果發現,在工作中感到壓力大和身心疲憊的女性更容易產生情緒化進食,從而養成不良的飲食習慣進而導致肥胖,甚至會危害健康。

那麼,如果你恰好經常採用情緒化進食策略來緩解焦慮,並總在事后產生新一輪的自責和愧疚,你一定會問,有沒有辦法戒掉這種因壓力大而產生的零食成癮呢?其實,我們可以在剛拿出零食的時候就嘗試遏制住這種沖動,比如站起來伸個懶腰或出去散步,讓自己遠離食物﹔其次,我們也可以提前准備好一些健康的小食,例如用蘋果、梨、杏仁、粗纖維餅等食物來代替膨化食品。

另外,我們也可以通過其它途徑來減輕壓力,從根本上避免情緒化進食。在壓力面前,人們可以通過哭泣來釋放這種壓抑的情緒,或是嘗試增加社交,和親朋好友聊天、打電話傾訴,亦或者通過打游戲、出去旅游等方式來跳出當前的壓力環境,緩解壓力。

本文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304)醫院八一大樓門診部主任、心身醫學門診主任、資深心理咨詢與治療師彭國球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常欣(實習生)、李慧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