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越多就會越喜歡,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李澤楠

2019年08月28日08:34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你是否有過這種經歷:做一件事情或者從事一個行業,明明最開始自己很不喜歡,后來隨著事件進展或時間的推移,付出的日益增多,發現自己的態度也有所轉變,好像並沒有之前那麼抵觸了,甚至會越來越喜歡它。這是為什麼呢?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其實這是“認知失調”的一種常見現象。

認知失調理論是由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提出的,指的是人們做出了一項與態度不一致的行為,從而引發了不舒服感覺。具體來說,當人們的態度與行為產生不一致並且無法對自己的行為找到外部理由的時候,常常會引發個體的心理緊張。為了避免這種現象,可以採取多種方法調整來自己的認知,從而減少認知失調。

阿倫森也通過實証研究發現:努力做一件不喜歡的事情,必然帶來較高的認知失調,為了減少失調,人們隻能改變自己的態度。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得不努力做一件我們不喜歡的事情,隻能通過改變自己的態度來減少這種心理緊張。

那麼,我們通常會採用什麼策略去減少認知失調呢?首先,通過嘗試改變態度或是改變行為,使兩者一致,從而從根本上去除這種不一致。另外,我們也可以通過減少選擇感來減少認知失調,讓自己相信之所以做出與態度相矛盾的行為是因為自己沒有選擇。比如,雖然對當前職業很不喜歡,但是沒有其它選擇可以養家糊口,所以我必須從事這一職業。最后,我們還可以通過改變認知因素的重要性來減少認知失調,讓態度與行為一致性的認知變得重要,而不一致性的認知變得不重要。

總之,認知失調理論探討人對自身活動的認識與外界事物發生過程之間的聯系,強調人的行為對態度轉變或持續的先行作用。另外,人的行為也可以是態度改變或更加堅定的先行條件,已做出的行為可以引發人們心理上的失調感,從而促使態度改變的發生。

本文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304)醫院八一大樓門診部主任、心身醫學門診主任、資深心理咨詢與治療師彭國球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王紹紹、王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