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說法稱“紋身可能會導致丙肝”,雖然聽起來奇怪,但這卻是真的。紋身、打耳洞……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舉動都有染上丙肝的危險,在甲肝、乙肝相關知識被廣泛普及的時候,我們也不能忘了丙肝這個悄無聲息的“肝臟殺手”。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關於丙肝的問題。
為什麼紋身和打耳洞可能會感染丙肝?這要從丙肝的傳播方式說起。丙肝的傳播方式主要有三種(還有15%∼30%的散發性丙型肝炎,其傳播途徑不明),血液傳播、性傳播和母嬰傳播。血液傳播是丙肝傳播的一大途徑,如果紋身和打耳洞時沒有選擇正規機構,或者針劑未經消毒的話,就會有染上丙肝的風險。
很多朋友查完資料后可能會問,丙肝不是可以治愈嗎?為什麼我們要對丙肝如此重視?這是因為丙肝對肝臟存在后續影響,研究顯示,患者感染丙肝病毒后20年,肝硬化發生率約為5%~15%,之后肝細胞癌的年發生率為2%~4%,健康危害極大。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表示,中國約有9000萬乙肝病毒攜帶者,相比之下,丙肝病毒攜帶者較少,為1000萬左右,這些人都應立即治療。肝硬化和肝細胞癌是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死因,根據WHO統計,全球每年約有39.9萬人死於丙型肝炎。
令人揪心的是,急性丙肝與慢性丙肝都不會有太明顯症狀,很容易被我們忽視,直到很嚴重時(比如肝硬化)才會被發現。這就要求我們要及時檢查,不能夠對此掉以輕心。
那麼,哪些人群應該盡快去醫院進行丙肝檢查呢?針對丙肝的三大傳播途徑,我們可以列出幾大易感人群。針對血液傳播,即曾經有過衛生安全無法保障的注射經歷的人群,如有紋身或其它身體穿孔者,以及在感染控制做法不夠充分的情況下,接觸了受到感染的血液制品或創傷性操作的人員、艾滋病感染者等﹔針對性傳播,即為與高危人群有過性經歷的人群﹔針對母嬰傳播,易感人群則主要是感染丙肝病毒的母親生下的兒童。
雖然丙肝很危險,但是染上丙肝后也不用太過驚慌,抗病毒藥物可使95%以上的丙肝感染者得到治愈,從而降低肝癌和肝硬化的死亡危險。大家隻要在生活中注意預防、定期檢查,就會大大降低丙肝對我們帶來的傷害。
本文由首鋼醫院內科主任姚震進行科學性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