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似乎經常看到“最后幾天,清倉大特價”“限時促銷,售完即止”等廣告標語,每當這個時候,你是否也經常抱著“撿便宜”的心態饒有興趣的去看看能買點什麼呢?畢竟“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呀!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或許是商家用來引誘顧客,使顧客提高購買力的一種策略呢?
其實,在消費心理學中,人們把因“物以稀為貴”而引起購買欲望的現象,稱為“稀缺效應”。一些商家對 “稀缺效應”加以利用,便有了“飢餓營銷”這種營銷模式,即通過調節供求兩端的數量,人為制造稀缺,並給消費者造成一種供不應求的熱銷假象,從而提升消費者的渴望度和產品的知名度。
2014年11月11日,杭州市延安路上一家精品店前,人們正用手機掃描二維碼網購打折商品。(施健學/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3965或021-63519288】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羅伯特 · 西奧迪尼曾在他的書中講過他弟弟理查德的賣車經歷。在書中,西奧迪尼講到,理查德常常會在周末登出廣告出售二手車,他會把這些潛在買家約在同一個時間來看車,這樣做就是為了制造一種競爭氣氛。通常,第一個買家會按照標准的買車程序,仔細地檢查車子並指出各種缺陷,然后開始議價。但是這時候,第二個買家也趕到了,此時,第一個買家的心理狀態開始發生變化,不經意間萌發出了競爭的意識。在這種情況下,第一個買家幾分鐘前的從容不見了,他會突然感到機不可失、時間緊迫。同樣,第二個買家也會被有限資源帶來的競爭搞得很緊張,在一邊踱來踱去,覺得這輛車突然間變得特別有吸引力。假如第一個買家沒有立刻決定買那輛車,甚至是沒能很快地做出決定,第二個買家就會立刻沖上來要求買車。最后,西奧迪尼評價道:所有那些為我弟弟的收入做出了貢獻的買主們都沒有認識到,促使他們買車的強烈欲望與車本身的價值毫不相干。
由此可見,競爭帶來的稀缺和飢餓一樣,容易激發人們對某一事物的渴望。這個時候,這種由於“稀缺”而產生的緊張感會佔據上風,似乎自己是否需要或是東西值不值得等因素反而不那麼重要了。
所以,下次再看到“限時搶購”等標語的時候,不要被“稀缺感”控制了頭腦,不妨退一步想一想自己真正的需要是什麼,一定要佔有現在看到的這一款商品嗎?真的有商家宣傳的那麼“嚴重”,失去了就再也得不到了嗎?總之,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你能夠適度消費,不再因“稀缺”而一時沖動。
本文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304)醫院八一大樓門診部主任、心身醫學門診主任、資深心理咨詢與治療師彭國球進行科學性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