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8月以來,我國多省發生非洲豬瘟疫情。據農業農村部網站信息,截至2019年1月16日,全國共發生102起疫情,分布在24個省份、74個地區、84個區縣。疫情的發生令不少人談“豬”色變,關於非洲豬瘟的流言也甚囂塵上。那麼,非洲豬瘟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何非洲豬瘟病毒被稱為養豬業的頭號“殺手”?人民網科普中國就此採訪了權威專家——中國動物衛生與流行病學中心副主任黃保續,請他一一破解豬瘟“迷霧”。
2018年9月17日,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市場監管局太湖所的執法人員正在某大型購物商場內進行豬肉安全檢查。(譚雲俸/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非洲豬瘟是一種由非洲豬瘟病毒引起的,發生在豬科動物身上的感染病,具有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的特點。
非洲豬瘟病毒可通過消化道、呼吸道、血液等渠道侵入生豬體內。黃保續解釋稱:“發病豬的各種組織器官、分泌物、排泄物、血液都含有非洲豬瘟病毒,並可污染其接觸到的圈舍、器具、墊料、飼料和車輛等。其它生豬接觸到已感染的豬或其污染物,或採食被污染的飼料、飲水及餐廚剩余物時也會感染非洲豬瘟病毒。”此外,帶毒的鈍緣軟蜱、蚊子叮咬也可傳播非洲豬瘟病毒。
那麼,豬科動物在感染非洲豬瘟后會出現哪些明顯症狀呢?黃保續介紹稱,根據病毒的強弱,受感染的豬科動物會出現最急性、急性、亞急性或慢性症狀。其中,最急性型症狀通常表現為豬無症狀突然死亡﹔急性型典型症狀主要包括高熱(40.5~42℃)、豬皮膚發紅發紫、有出血點、嘔吐、口鼻出血、便血、母豬流產等﹔亞急性型症狀與急性型相似,但是症狀較輕,死亡率低,病程持續數周至數月﹔而慢性型症狀則表現為豬體型消瘦,體溫偶爾升高,局部皮膚出現紅斑、潰瘍,耳部、腹部、大腿內側可能出現壞死。
但黃保續表示,非洲豬瘟病毒的潛伏期可達21天,即有些生豬在感染后三周方陸續表現出典型臨床症狀,而病毒在這期間可通過多途徑擴散。由於非洲豬瘟病毒致死率可達100%,因此被認為是養豬業的第一號“殺手”。
受訪專家:中國動物衛生與流行病學中心副主任黃保續
相關鏈接: